亚迷们好!欢迎您来到孟庭苇的音乐天堂!
进入孟庭苇官方网站和月亮说话
旧版怀念 欢迎来到孟庭苇的音乐天堂,这里是音乐天堂文章区!
天堂首页
亚亚档案
专辑欣赏
新闻中心
广播文字
美丽亚亚
文章精选
资源下载
相聚天堂
网网相链
 
您正在阅读永恒孟庭苇栏目的文章
自动滚屏(右键暂停)
   

化身为海

发布日期:2004-05-15
作者:我的专业:纯粹混吃混喝[98765] 来源:音乐天堂歌友会
整理时间: 2005-07-04 19:12:56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化身为海
   当黄昏的晚汐退了很久的时候,当海如一个天真无邪的婴儿静静熟睡时,我们这里--都市的中央,高楼的林间,人海的深处,仍然在喧嚣不已,如一个以夜为日的妖冶舞女在狂舞,并混杂着红男绿女的口哨声与尖叫声。
   浸染着喧嚣而不能突围的我也开始燥热,连细胞也似乎被酒神的魔咒与呓语唤醒,开始蠢蠢欲动起来,仿佛在海底沸腾的逆流,企图一举颠覆日神之舟。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,我知道,若不能宁静下来,我即会急剧地沉沦下去。
   于是我点上了一支烟,静静地,默默地坐着。
   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,人海的晚汐也慢慢地暂时落了下去。
   海仍在轻轻地熟睡着,他的呼吸气息匀畅,充满了勃勃的生机,偶尔涌出一张天真可爱的笑脸,似是正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漫步。
   我缓缓推开了窗,四围都是高楼,怎么望都对着铜墙铁壁。这里没有星星,没有淡淡月色的荷塘-,更没有一丝丝带着活力的风。我几乎要窒息而死了。然而,却有一阵又一阵的重重呼噜声潮水一般汹涌地劈头扑过来。挤攘着,咆哮着,喘息着,听得出来,这正是缺氧的呼吸。
   我常常梦着我海边的一个小木屋居住,夜夜对着窗外的大海。而现在却在一个密不透风的钢筋水泥铁笼中。
   窗外的也是海,楼海,人海,我却看见这海面浮满了油 ,污物,嗅到一阵阵难闻的恶臭。我赶紧关了窗,让黑夜隔在玻璃窗外。
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
     关上窗,屋里只剩下如一个疲倦孤独的游吟诗人在低吟他的诗的歌声。歌声如大海般深邃沉郁,如蓝天般清澈空灵,回旋着,交织着,跌宕着,仿佛海天之间形成一幅梦幻无可意想的空间。
     “留下一个人和一盏灯,让黑夜躲在窗外。寒冷的尽头是一壶酒,温暖我唯一的梦。许多生命里走过的风雨,并非每个人都懂。就当我和你从不曾有过,如此短暂的相遇。化身没有泪也没有恨的海,洗净忧伤的尘埃。眼中的遗憾和心底的伤感,总有停泊的港湾。不是我能够负担。”
     这首孟庭苇的《化身为海》虽然是我最喜欢的歌,可是很少听,也不敢听,我怕她的寂寞触发我的寂寞而一发不可收拾。只有在寂寞无可抵挡地袭来时,才干脆纵心听此歌,让寂寞与歌声互相纠缠与酝酿俞发放肆起来。
     我关了灯----并非刻意要学小资们讲究听音乐的情调,只是觉得听这首歌时,绝不能有浮华喧嚣的环境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
     海。
     我是很小的时候才仅仅见过一次海。海在我的记忆中如外婆家门前的枫树坡,刻骨铭心地清晰却又不可捕捉的遥远。
     我是一个极其喜欢海的人。我觉得海有极其多的象征,譬如深邃渊博,广阔旷达,宽容,而且有那种浪漫飘逸的精神。这一切都是以智慧为基的。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,关于水的哲思语录举不胜举,
   既然水是智慧的意象,那么作为广纳百川,有容乃大的大海。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,积累了这样多的智慧,岂不能不是个大智大悟者?我想海也一定是佛的化身之一。
   记得有个佛理故事,说是释迦牟尼问弟子一个问题:“一滴水如何才能让它不干涸?”弟子们或众说纷纭而不得其领,或百思不得其解,最后不得不回问释迦牟尼。答案是:“把它放进大海里。”我想,那一刻,由乔达摩.悉达多王子变成的释迦牟尼,立地成了佛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四

    海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,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极其遥远的家都是在海里。按融合神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犹太著名哲学家瓦尔特.本雅明在其《论本体语言和人的语言》中的理论,“在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自然界中,没有任何事物或事实不是以某种方式体现着语言性质”,海也是这么一种源于上帝的“本体语言”,他会向人诉说着什么(与移情作用正相反,这不是个人把自己的心理结构投射到物的身上,而是“物自体”本身的一种精神对人的召唤)  由于它“(语言)在自身中传达自身”“在语言中(in),而不是使用(through)语言,来表达自我”。而海是如此地深邃,导致能听懂他“本体语言”的人有多少呢?这就需要听者本身有同样的深邃了,否则便如高僧到幼儿园说法。佛在圣殿拈花,众僧尚且不解,唯有迦叶一笑。佛若在世间拈花,世人会把它抢下卖掉,佛主会看见一个满脸横肉的顾客与主人在皮笑。
    “许多生命里有过的风雨并非每个人都懂!”
    《宋野史》有个寓言式的笑话,说是有个势利者欲政治献媚于宰相王安石,献计说用土填平八百里梁山泊,便可得大量良田。王安石大喜,但又有个疑问:“被填的水安置到何处?当时在座的宋著名学者刘贡父答道:“别凿八百里大穴”,于是“荆公掀髯大笑而止”。理解与是一样,若自身无八百里,怎可容他者八百里?你若要听懂海,就得自己化身为海。
 
   这首歌词及孟庭苇的“演绎”(其实更应是“心灵独白”)将深深的血口用淡淡的伤痕来显形,伤而不恨,哀而不怨,孟庭苇特有的忧郁声音还只是皮肤与肉而已,你能否深刻痛彻地感受到骨子里那种深入骨髓,渗入血脉的寂寞?曾经的我听此歌会被深深的忧郁声音感染而流泪,待到“如今识尽愁滋味”,待到“灯火阑珊处”时,我听此歌已不再有泪,只有无尽的寂寞。
    寂寞有思想,艺术,感情等几个方面的,它们是同一树上的不同树桠,同根而异形。思想与艺术上的寂寞暂且不论,单就感情的寂寞而言---(这个“寂寞”的概念不是曼斯的“需求满足心理”,即你没有人陪伴而感到无聊,而一当有朋友在时即能消除。而我所言的这种情感“寂寞”是纵然你有高朋满座,周围都是拥挤热闹的人群围着你转,你仍会感到无比的孤独。等到孤独成了习惯并无望地退守和安于孤独时,就是寂寞。肤浅而流于众俗的人是没资格寂寞的),人都有一种投资与预期心理。(当然也有所谓的只知奉献不求回报的人,但那是圣人,或是某党的巨大愚人谎言)
   突来的大雨把我们淋得浑身湿透,走路踢到石头而疼痛,我们并不抱怨它们是不道德的。因为,
第一,人们认为它是习以为常的必然,并且它不是生命,没有一种能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,因此就不肩负任何道德的责任(所以法律判刑也很追究罪犯是否有动机或自由意志,误伤与蓄意谋杀在人们评判的程度上是非常不一样的,若是白痴或精神病者则更甚) 人们即使抱怨天气无常也是预先假定天是有意识有责任,它能自由地选择不对我们作恶的。
第二,是没有投资感情在它身上,自然不会预期它能怎么样反应与回报。而人则不同,每一种身份或角色都有相应的道德与感情等等方面的责任。对为恶予自己的朋友,除了痛恨罪行本身以外,还加了他失责与预期不兑现的刑。所以,我们痛恨忘恩负义的朋友更甚于敌人,对朋友不理解自己的苦恼更甚于常人。
譬如,“爱你三生三世”,从客观上而言都知道是一句空话傻话。但假若自己认定了自己达到了爱她三生三世的程度,而对方却只有普通地爱自己的程度,虽然这是一种假定的几乎荒谬的“认定过错”。但人们仍是不快的至少不那么舒服的,除了隐隐觉得有一种爱不对称的不公平外,还更有一种对对方无法理解自己的爱竟然深到如此程度的失落。由是看来,即使是相爱的人对爱和对自己的理解程度不同尚且这样,更何况根本不理解(尤其是坚持某种信念)呢?当然,这种感觉只有多情,善感,沧桑,深刻的人尤其是思想者才能感受或深刻感受到。儿童不能理解失恋的痛苦,世人不能理解哲人的痛苦,这是正常的。只有寂寞者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寂寞者。

  “留下一个人和一盏灯,让黑夜躲在窗外”,孤灯昏,形影相吊,高处不胜寒,幸好“寒冷的尽头是一壶酒,温暖我唯一的梦”。寂寞也是对某种信仰或理念的坚持,能获得一种类似源于上帝的“宗教快感”或“道德快感”的补偿和安慰。(所以一旦这个上帝死亡,则支撑甘于寂寞的所以柱子将会崩溃。所以尼采宣称“上帝死了”会予世界如此的震撼与打击)

   海也是寂寞的,它的“本体语言”无人能听得懂。化身为海也只是从一座寂寞的山峰转到另一座而已。不过,海既然是大智者,能“洗净忧伤的尘埃”,自然能在寂寞中建构另一境界的天堂----佛。佛说: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
   我想,大凡寂寞者有几条路可走,或继续忠于自己的上帝;或逐渐走向虚无;或立地成佛(或其它宗教);或转身退步,让世俗逐渐解构这种寂寞--因为人毕竟还有着浓重的物质或肉体属性,还是那句话,一生的哲学有时熬不过半个小时的痛苦;或走向弗洛伊德在解释“fetishism”现象时的“替代”这一术语的道路,“把他换作你”,不至于一无所有。我想,说到这里,大家应该懂得了孟庭苇的一些历程吧?只是她路途步履不那么沉重,留下的足迹也不太深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五
    《庄子.秋水》是写海的,我句的这移用到人性和心境上真是很贴切的。由天真无邪的一眼山泉,到欢快奔畅.清澈见底的小溪,再到“半江瑟瑟半江红”的江河,若中途大雨滂沱,导致“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;泾流之大,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”,则那是浑浊喧嚣的黄河了。“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,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”,直到“顺流而东行,至于北海,东面而视,不见水端”,这才望洋兴叹。经过转型期的破碎与重组,最终化身为海。
  福柯认为陆地代表着理性,稳定和秩序,大海则昭显着无序,混乱和不安定。而我认为从人性,心境上说这只是转型期,一条毛毛虫从虫茧中或变成美丽的蝴蝶或变成丑陋的夜蛾的蜕变期。
   无边无际的大海摆脱了陆上的封闭,循环,规则和束缚,它抹去了大陆上一切既定的方向和路径,也敞开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,加之特有的容纳与净化功能,如网络解构了现实一样,成了一种“异度空间”。在这“异度空间”里,人的生活,欲望,心理,思想等等可能会断裂与重组,甚至脱胎换骨,彻底地改变人生轨迹。如同苏东坡于泛舟赤壁,如同柳宗元于永州八记。(当然,化身为海也未必成海。哥伦布渡海而未成为海,因为他渡海的本身就是功利性太重的。或者,一心想化身为海也会如贾平凹笔下那个一心想成佛却成不了佛的人)。海可能同时意味着死亡和重生。它释放,开启一些东西,同时也埋葬和关闭了另外一些东西。疯狂的奥菲莉亚在海里淹死,只有维纳斯在海上诞生。
   所以在《倾城之恋》中,张爱玲何以刻意安排白流苏渡过那片海,应是有深刻隐喻的。
   禅境说的三层境界,最后一层那是百经沧桑之后的返璞归真。若不经历这些风雨历程,化身为海终归只是说说而已。一个不曾“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和尚是注定成不了佛的。一盆在温室里刚搬出来的花做“任尔东南西北风”的诗是一看就知底气不足的,甚至象是小学生在跟老师唱“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终生”一样滑稽,这是一部无厘头的喜剧片。只有百经风霜的孤松傲竹才有资格吟出整句“千击万磨还坚韧,任尔东南西北风”

   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:“人是一条污水河,你必须是大海,才能接受而不变得不纯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六
    尼采说这世界是生成的(此“生成”非日常生活语言中的“生成”,切勿混淆),海也是生成的。
    海在奔流不息:海面的波浪,海底的洋流,以及化成蒸汽和雨落入江河中的形式循环,为自己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与气息。海也就是因为这种灵动才积聚成灵性的。否则,最终只会是一潭死水,变成没有任何生命气息的死海。
     沿海地区的发达,除了得客观地利外,与其开放意识不无相关。我想,根据地缘文化的理论,古希腊之所以早就建构出如此辉煌灿烂和充满活力的文化,与其整个国土靠海使得人们富有海的开放精神不无关系。而中国文化只在战国年代出现过活力,以后就逐渐束缚和僵化,慢慢变成一具僵尸或鬼气阴森的太监。这就是波谱在《论开放社会及其敌人》中阐述的“开发社会”与“封闭社会”两种不同社会。
   人性亦如此,即使化成了海,若不能奔流不息,最终也会成为张爱玲《金锁记》里面的那个心理异化得令人不寒而栗的曹七巧(这里仅指心理异化,与七巧其它心理阴影无关)
        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七
  几声敲窗的雨点将我从遐想中拉回现实。我长叹一声,找到卢梭的《漫步遐想录》看起来-----我觉得将《化身为海》这“本体语言”写成书,就是《漫步遐想录》。
   看着看着,迷迷糊糊的我好象由一个异度空间进入了海底。我化作了一条小鱼在海洋深处游来游去。一丛丛的水草随波懒懒地摇摆,一群群鱼儿自由而寂寞地游弋....海底如此宁静,这才是真正的沉默。万籁俱寂。一座冰冷的坟墓,深深地.深深地埋葬在海底。
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八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海洋的深处,淹没的灵魂在黑夜里歌唱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这两天发生的事情使我伤心欲绝,消沉至极,其实这篇文章我早跟大家说了我准备写的,但我万万绝没有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此文。唉,算了,一切都过去了。谨以此文献给我曾深爱的女孩。
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化身为海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昏汐黯收鸥声碎,银沙萦水椰林寒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浪破残霞沉落日,风卷长天扬孤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梦里无处蓬莱岛,心中已失泊舟湾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问君几时渡沧海,心目茫茫何是岸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赠曾经深爱的人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牛郎泣泪破天堤,花城夜雨涨血池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六年同窗情深酿,一朝黄梁酒醒时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堪笑蜡烛为谁灰,可怜春蚕无主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世间无人信山盟,魂从今夜投海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广州是夜大雨,日月皆死

          
写完,我听见寂寞在啃咬我的骨头的声音..........

 

↑TOP↑

 

 

www.mengtingwei.net 孟庭苇的音乐天堂 2000 - 2005